搜索

您的关键词

院处动态
首页/ 院处动态/ 正文

在2024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中,学校以东北抗联精神、北大荒精神、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等龙江精神为中心,打造学校与地方、学科专业与乡村实际两个结合,加强组织、政策两项保障,依托立项答辩、经验分享、项目转化三种形式,助力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等乡村五大振兴,构建了“12235”社会实践育人模式,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将青春足迹印在龙江大地广袤黑土上,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

聚焦一个中心,夯实思想基础“定海针”

坚持将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贯穿到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全过程。围绕东北抗联精神、北大荒精神、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,积极打造龙江重工业建设、龙江精神宣讲、推普助力乡村振兴、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等一大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,每年组建100余支实践团队、动员8000余人参与活动,广泛开展科技推广、教育帮扶、法治宣讲、环境保护等实践服务,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龙江精神、弘扬龙江文化、传承红色基因。

打造两个结合,创造社会实践“新方式”

学校与地方相结合。探索“校地搭台、阵地共建、品牌共筑、青年参与”校地协同机制,针对地方需求建设不同内容形式的校地实践共育平台。与哈尔滨市、齐齐哈尔市、牡丹江市、伊春市、大兴安岭地区等五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,为学生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场馆、进乡村提供广阔平台,推动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开展。

学科专业与乡村实际相结合。充分发挥理工科特色专业优势,统筹相关学院共同推进实施社会实践项目,根据不同学院、不同专业、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实践内容。校学生会组建“珩星”社会实践团,打破了传统的班级、专业、年级、学院等团队组织形式,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作用,成员实现了跨学院、跨专业的交叉组队,并由团干部带队,使得参与学生数量大幅提升,团队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。建筑学院发挥专业特色,将北红村特色建筑元素设计到雪糕、冰箱贴和打卡印章等文创产品中,助力北红村“出圈”,实现乡村振兴。

加强两项保障,点燃社会实践“新引擎”

做好组织保障。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,学校党委副书记赵水杉部署安排并带队调研实践,各学院党委书记、副书记纷纷带队深度参与学生实践,构筑了“校-院-团队-个人”四级联动工作体系。各学院做好实践活动培训指导、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,压实安全责任制,为参加实践活动师生购买保险。

做好政策保障。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,完善思政课实践育人支撑体系,不断完善师生激励机制,加大经费投入力度。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结果导向,打造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新阵地,将社会实践作为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内容,计入“实践实习能力”板块,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回答真问题。

依托三种形式,抒写育人课程“新篇章”

组织立项答辩,提升社会实践项目质量。通过个人组队、项目申报、专家评审确定社会实践团队,确保社会有需求、学校有团队、学生能成长、项目有落实,形成全校统一组织、各学院特色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生动局面。

开展经验分享,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影响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会、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,总结经验做法,广泛宣传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。近三年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、优秀团队、优秀项目、优秀个人等国家级、省级荣誉18项。

实现项目转化,促进社会实践成效落地。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总结实践案例参与团课大赛,参加红色专项、红旅赛道、志愿服务大赛,通过“社会实践+赛事组织+成果孵化”三位一体畅通实践育人链条,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。计算机学院助力漠河公安打造“专群结合”一体化智管平台建设,开展警校共建、科技支边、技术革新、成果转化,为提升新型警务工作模式提供高水准、创新性、科技性、实战化的支撑平台。马克思主义学院《用红色收藏传承红色基因》《奋斗与奉献:当代大学生对北大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》实践项目参加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全国二等奖。

助力乡村五大振兴,奏响青春篇章“主旋律”

助力产业振兴。组织实践团前往齐齐哈尔市重工业区,开展现状调研,了解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,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打通校地企、科产教深度融合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机械学院、计算机学院社会实践团赴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走访参观、调研座谈、实践调研,依托富拉尔基区老工业基地资源,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大国工匠精神。

助力人才振兴。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,搭建学生与家乡常态化联系实践桥梁,发挥生源地优势,服务龙江人才发展战略大局。电气学院锚定东北振兴目标,激发留省就业信心,通过社会实践进行访企拓岗,了解相关行业人才需求,开展毕业生就业推介,签订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框架协议,开展就业指导座谈和留省就业意向调研。

助力文化振兴。不断完善共青团实践教育案例进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方法,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,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。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“青马逐梦”宣讲团,实现“红色党课走出去,实践经验引进来”的双向互动。理学院围绕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、老校长王大珩院士事迹,以“大珩精神”、核科普知识、核工业成就为主线,打造多层次、多形式、多角度、全方位宣讲活动。

助力生态振兴。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。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实践团进村入户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,开展垃圾治理水平评估,通过发放调查问卷、面对面交流、集中展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。“小火焰”研究生支教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引领,在服务地拾捡垃圾、清理河滩、植树护绿、政策宣讲,“守护母亲河,争做河小青”项目荣获全国第十一届“母亲河奖”提名,为绿色发展贡献哈理工青春力量。

助力组织振兴。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和育人功能,紧扣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,积极对接相关研究机构、企事业单位、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,广泛开展学术实践和主题实践。将青年力量带入基层治理,深度参与政务实践、龙江旅游、文化宣传及社区服务,帮助大学生上好就业实践“第一课”,积极开展大学生“扬帆计划”,赴省内各类政企机关实习。

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学校团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服务人才培养大局,通过持续发挥实践育人在“大思政”工作体系和“三全育人”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,让有“广度、深度、效度”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点上“开花”、线上“出彩”、面上“结果”,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提升社会化能力,在“行走的实践思政课”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争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。

最新推荐